蒙阴县是山区农业县,果品种植面积105万亩,其中蜜桃71万亩,年产量100万吨,品牌价值266亿元,面积、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,是“中国桃乡”“中国蜜桃之都”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”“国家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”,蜜桃是蒙阴县的“土特产”。随着蜜桃产业规模化、产业化、链条化进程的不断深入,乡村产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。近年来,蒙阴县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为抓手,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技能培育,围绕选前段、育中间、带后端多环节用力,积极探索“一个师傅培育十个徒弟、十个徒弟帮带百个农户”的“一十百”工作机制,构建了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乡村产业人才技能培育链,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技能培育步入“快车道”。
(一)选好“一个师傅”。突出选好“一个师傅”,做好前端文章。一是明标准。研究制定“师傅级”人才确定标准,标准突出农业生产、经营、服务等一线技能,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产业规模,热衷于经验传授、技术服务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基础条件,对取得高级农民农艺师职称,或获得“沂蒙之星”“齐鲁之星”称号的优先评定,为“师傅级”人才选择打牢基础。二是严遴选。构建全县高素质农民信息库,以入库高素质农民为遴选对象,采取确定初选名单、公示监督、实地考察、专家评估、赋分排名等闭环模式,遴选好“一个师傅”,做实做牢“师傅”遴选文章。三是定政策。统筹兼顾“师傅”的个人日常生产与技能传授、专题授课、集中解决实用技术难题的工作关系,坚持以奖代补的原则,给予适当资金补贴,做好“师傅带徒”保障服务。2023年,全县纳入信息库高素质农民4000名,确定乡村产业“师傅级”人才2名,落实以奖代补资金4.5万元/人。
(二)培育“十个徒弟”。坚持选好“徒弟”是前提、育好“徒弟”是关键的思路,从“徒弟”选择、培育、扶持三个方面,着力抓实抓紧中间这个环节。一是做好选的文章。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,针对与“师傅级”人才产业类型相同或相近,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乡村产业人员,通过个人申请、师傅认定、学员确认的方式,按照每个师父培育10至15名徒弟的标准,从高素质农民信息库中确定“徒弟”名单,建立帮带培育关系。2023年,确定培育关系的“徒弟”30名。二是做好育的文章。线上、线下相结合,线上利用“云上智农”“中国农技”等云平台构建“网络课堂”,推行“互联网+”数字化教学,让“徒弟”随时学、随地用。线下采取请进来方式,上好“第一堂课”,明确乡村人才技能培育的目的意义、相关政策,增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;采取集中授课方式,上好“田间实践课”,手把手教知识,面对面答疑惑,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困惑;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,上好“成果共享课”,组织一批产业学习典型开展“创业故事分享赛”,分享学习技巧、创业创新做法,营造“一人讲、大家学、共同议”的互学互促氛围。截止目前,举办“第一堂课”8期、“田间实践课”76期、“成果共享课”36期,累计120学时,共培育乡村产业“徒弟级”人才30名。三是做好扶持文章。整合涉农项目,坚持优先享受原则,对“徒弟”级乡村产业人才优先列为“四雁振兴贷”贴息对象、优先推荐评定高素质农民职称、优先聘为基层特聘农民技术员、优先推荐沂蒙“四雁人才”,所领创办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推荐为省市县级示范主体,涌现出了一批乡村创业能手。
(三)帮带“百个农户”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,实行以“徒弟”带农户、以技能促致富的培育机制,向“邻里乡亲”辐射延伸,做实“十个徒弟帮带百个农户”的后端文章。截止目前,全县“徒弟”帮带农户320余户。一是建立清单。坚持清单化管理,完善帮带农户信息、种植情况、需求意愿等基本信息,增强技能帮带的针对性,提高信息“供需”的契合度。二是定期交流。根据农事季节,发挥地块相邻、生产同步的客观优势,充分利用微信群分享经验,解决农业生产困惑。三是集聚资源。因地施策,合力推进,突出镇级培训资源融合,构建多点发力、协调推进的帮带格局。坦埠镇依托镇党员教育中心(党校)场地、师资、课程等资源优势,打造集学习培训、人才交流、产品展销为一体的镇域培训中心,设置19类课程,创新“农户点单、中心送课”授课模式,打造“人才之家”“百姓讲堂”,为乡村产业人才提供经验交流学习平台。